近日,台积电2纳米(N2)及更先进的1.6纳米(A16)制程晶圆价格传闻引发业界震动。据台媒《中国时报》报道,A16晶圆单片价格可能高达4.5万美元,较N2制程的3万美元涨幅达50%,创下半导体制造新纪录。

这一价格波动与台积电的背面供电网络(BSPDN)技术密切相关。该技术通过在晶圆背面增加电源布线层,显著提升高性能计算芯片的能效,但也需额外进行晶圆减薄、金属沉积等复杂工序。消息称,相关工艺步骤的增加直接导致成本激增,而首批良率问题或使早期客户承受更大经济压力。

根据非官方数据,台积电制程演进史俨然成为一部涨价史:从2014年28纳米的3000美元/片,到2020年5纳米的1.6万美元/片,再到如今2纳米的3万美元/片,价格曲线陡峭上扬。分析师指出,若按晶体管成本计算,1.6纳米较前代制程反而呈现成本上升趋势,这标志着传统「摩尔定律」的经济效益已难以为继。

尽管成本高企,台积电仍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同步启动新竹与高雄两座2纳米晶圆厂。目前,AMD、联发科、高通等厂商已启动N2芯片设计,而苹果或将基于该制程开发A20及M6系列处理器。值得关注的是,单颗2纳米芯片的开发成本预计达7.25亿美元,高昂的入场券将多数企业拒之门外。

随着AI热潮持续升温,台积电预测其AI相关业务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接近45%。不过,业界也担忧,尖端制程成本的飙升最终将传导至消费级产品,或导致电子产品价格进一步攀升。这场围绕纳米尺度的技术竞赛,正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权力版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