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Hot Chips 2025大会上,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(ETH Zürich)的Philippe Sauter带来了一款名为Basilisk的开源RISC-V SoC。这款面积34mm²的芯片基于德国IHP微电子的开源130nm BiCMOS工艺制造,最大亮点是全程使用Yosys和OpenROAD等开源EDA工具完成设计,成功运行完整Linux系统。这标志着开源硬件从学术实验正式迈入工业级应用。
Basilisk搭载OpenHW Group的CVA6 CPU核,采用单发射顺序架构,支持RV64GC指令集和MMU内存管理单元。与SiFive P800等商用内核不同,CVA6强调开源透明性,主频可通过电压调节实现64MHz至102MHz的动态范围。在0.88V低压下达到18.9 MFLOP/s/W的能效表现,展现开源设计的调优潜力。
项目背后的战略意义远超技术本身。开源EDA工具突破传统商业软件的封锁,使中小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以可承受成本(约传统流程1/10)进行芯片开发。美国政府数据显示,使用Synopsys等商业工具的单次28nm流片支持费用就达100万美元,而开源方案可大幅降低准入门槛。
值得警惕的是,全球市场格局正在急剧转变。美国半导体企业仍深陷专利授权模式的舒适区,中国和欧洲却通过PULP-Platform、瑞士芯片计划等项目加速构建自主生态系统。OpenROAD项目已获DARPA 2410万美元资助,其AI驱动的布局布线算法正逐步逼近商业工具性能。
下一代Basilisk将挑战格芯22FDX工艺,目标集成1万亿次浮点算力的机器学习加速器。这种从「边缘试探」到「核心攻坚」的转变,可能重构晶圆代工、IP授权和芯片设计的产业价值链。正如Andy Grove在《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》中警示的:科技寡头若沉溺现有模式,终将被创新洪流吞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