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nm工艺节点的金属层间距预计将缩至20nm以下,接触栅极间距(contacted gate pitch)则压缩至40nm,这使得通孔连接的宽度可能仅为10nm(图1)。尽管业界寄望于High-NA EUV光刻技术实现如此细微的图案化,但其实际应用面临根本性挑战——20nm的焦深容限导致光致抗蚀剂厚度受限,光子吸收密度骤减。在典型60mJ/cm²的曝光剂量下,每平方纳米仅能吸收4个光子,引发超过100%的泊松噪声,严重恶化边缘粗糙度(Line Edge Roughness, LER)。
即便采用传统0.33 NA EUV系统,44nm及以下中心距的通孔仍会因随机边缘位移误差(Stochastic Edge Placement Error)超出5nm规格限制。研究显示,2nm节点必须采用多层掩膜的多图案化工艺(图2),无论是基于DUV还是EUV技术。以源漏极接触层为例,40nm的最小中心距需要四层独立掩膜,而栅极接触层也需双层掩膜。
在后段制程(BEOL)中,全自对准通孔(Fully Self-Aligned Via)和交叉对角线网格布局可显著降低掩膜复杂度。通过自对准四重图案化(SAQP)与选择性保留掩膜(Keep Mask)的协同,金属层的交叉点间隔能被精确控制(图4-6)。值得注意的是,单纯使用EUV单次曝光的粗暴方案需三层掩膜,成本效益上甚至不如需要四层掩膜的DUV光刻。
该领域的技术突破方向包括导向自组装(DSA)等新型微影技术。TSMC已在专利中披露了基于对角线栅格的多图案化优化方法,而缺陷密度在36nm间距下的突增(「cliff效应」)也迫使EUV转向自对准双重图案化(SADP)。这些创新将成为延续摩尔定律至10Å节点的关键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