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超分辨率、光追、AI插帧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,游戏画面质量的评估终于迎来革命性突破。英特尔近日开源了一款名为CGVQM的AI工具,首次将实时渲染画面的主观感受转化为客观数据。
这款工具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架构,训练材料是一套由人类评分团队标注的「CGVQD」数据集。开发团队让测试者对各类扭曲效果(如鬼影、闪烁、摩尔纹)按「无法察觉」到「极度恼人」打分,再通过AI模型学习这些视觉感知规律。测试数据显示,CGVQM-5版本的准确度已接近人类评分水准。
与此前通用的PSNR指标不同,CGVQM专门针对实时渲染中的独特缺陷设计。英特尔的论文提到,该工具不仅能定位常见失真,还展现出处理高斯泼溅、可变速率着色等前沿技术的潜力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AI模型对训练集之外的游戏画面同样具有敏锐的识别力。
在Steam平台已有20%新作采用AI生成内容的2025年,这种量化评估工具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。开发者将能精准优化超采样算法的稳定性,玩家也不必再为「DLSS和FSR谁更保真」争论不休。难怪红迪网友感慨:「终于不用和云评测党『互扔主观感受』了!」
结合当下各家GPU厂商在超分辨率技术上的竞赛,CGVQM很可能成为行业标准化进程的催化剂——就像当年3DMark统一性能基准那样。或许用不了多久,我们就能在游戏设置界面看到「AI画质评分90/100」的醒目提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