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象一下,宇航员在空间站轻点按钮,就能用3D打印机即时维修设备——这一科幻场景正加速照进现实。近日,欧洲航天局ECSS-Q-ST-70-02C标准认证迎来历史性突破:Horizon Microtechnologies研发的3D打印组件通过严苛的「材料放气测试」,意味着太空制造业将迎来革命性工具。
在真空环境中,塑料或金属挥发的气态分子可能污染精密仪器。为此,该公司独创涂层工艺,将3D打印零件的挥发性物质含量降低至百万分之一水平。CEO Andreas Frölich表示,这项技术使3D打印部件首次满足航天工业的「零风险」要求,未来可应用于卫星、载人飞船等关键系统。
值得关注的是,国际空间站(ISS)近期也完成微重力3D打印验证。与传统高温熔融沉积不同,实验采用特殊低温塑料,在严格控温的环境下成功制造工具部件。NASA工程师指出,这不仅能节省百万美元的火箭运输成本,更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响应设备维修需求。
编辑观点:虽然太空3D打印已不是新闻(如火箭实验室曾用金属3D打印发动机),但Horizon的涂层技术解决了材料可靠性的核心痛点。如同集成电路需要封装保护,太空级3D打印部件也找到了自己的「防护衣」。当《星际迷航》中的分子合成器遇见现代材料科学,或许人类距离「太空工厂」的梦想又近了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