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加密货币钱包MetaMask因插件引发硬件危机而登上热搜。多名用户反馈,其Chrome、Edge等浏览器的MetaMask插件在未关闭时,会以每秒5MB的速度持续向固态硬盘(SSD)写入数据。更有用户称,其SSD在三个月内被异常写入25TB数据,相当于每天暴写280GB——若按理论值计算,三个月累计可高达38TB。

对此,MetaMask母公司Consensys在7月18日承认漏洞存在。其技术团队表示,虽然浏览器插件通常需要向硬盘写入数据以保存状态,但此次问题集中出现在部分‘超大状态’用户身上。开发者Mark Stacey在GitHub上回应称,已着手研究减少存储占用的方案。

业内专家提醒,尽管现代SSD耐用性已显著提升(如数据中心级SSD故障率甚至低于HDD),但长期海量写入仍会加速存储单元磨损。建议用户暂时卸载该插件,或通过任务管理器监控后台写入行为。目前,官方尚未发布热修复补丁,团队承诺未来将通过MetaMask版本更新解决这一‘吃硬盘’的顽疾。

(*注:此事件也引发对加密货币工具生态的思考——去中心化应用在追求功能便捷的同时,是否该为硬件损耗的风险买单?)